Sunday, 29 March 2009

《生活智慧》相遇,真的不是用來生氣的

前日往回家的公車上,轉程靠站時,乘客頓時多了起來。

一對上班族男女恰巧在我身邊,吸引了我的目光。

可能因為人多,男的不時地將手臂圍住女的,並輕聲的問 「累不累?」「待會想吃些什麼?」

只見女的不耐煩地回答 :「我已經夠煩了,吃什麼都還不先決定,每次都要問我。」

男的一臉無辜的低下頭,而後說了令我印象深刻的話:「讓妳決定是因為希望能夠陪妳吃妳喜歡的東西,然後看到妳滿足的笑容,把今天工作的不愉快暫時忘掉。我的能力不足,妳工作上所受的委屈我沒法幫妳,我所能做的也只有這樣。」

女的聽了後,滿懷愧疚的說聲對不起。 男的這才似乎重燃信心般說 :「沒關係,只要你開心就好。」 而後親吻了女的頭髮。

公車到站,下車前再回頭看看這對情侶,男的依舊保護著心愛的人。 這樣的情景,讓我覺得自己今天同樣在工作上有些許不愉快,如果沒有聽到這一段對話,回家後的我,可能也是一副全世界都對不起我的臭臉面對心愛的人,只在乎自己的委屈,卻忽視對方的感受,不自覺地傷害最親密的人。 所以在踏進家門時,我告訴自己,難道我要像公車上那位女孩一樣忍心將自己的不滿委屈帶給身旁的人嗎? 不,我想我現在應該做的是別再把工作上的情緒發洩在心愛的人身上,破壞了最親密的關係,並且主動給自己一個微笑。

「相遇,不是用來生氣的」說得真好~~ 當自己快抓不住情緒時,想想這句話,應該會讓煩忙的生活,加些微笑的因子吧!!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裡的蘭花。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弟子們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金代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而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無蘭花這個罣礙。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

同樣地,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牽掛得太多,我們太在意得失,所以我們的情緒起伏,我們不快樂。 在生氣之際,我們如能多想想︰「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教書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作夫妻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生兒育女的。」那麼我們會為我們煩惱的心情闢出另一番安詳。

每一株玫瑰都有刺, 正如每一個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份………
愛護一朵玫瑰, 並不是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學習如何不被它的刺刺傷,
還有, 如何不讓自己的刺刺傷心愛的人。

《生活智慧》美麗

有些人很會妝扮,但內心空無一物,你不會覺得他美麗。

有些人長著一張精緻的臉,卻長著一顆自私的心,
你也不會覺得他美麗。

有些人外表很樸素,但知道如何關心別人,
你覺得誠懇的眼睛很迷人。

有些人其實並不好看,卻很愛護小孩與小動物,
你覺得他善良的心地很動人。

美麗,是發自內心的光華,不會隨著歲月的流失而流失,
只會隨著智慧的增長而增長。

美麗很簡單,就是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

《生活智慧》悄悄

曾經有一段時間,你心情低落,甚至懶得拉開窗簾看看窗外的陽光。因此你當然也忘了去看看,窗台上那一盆每天都需要喝水的瑪格麗特。如此不知過了多久,總算有一天,你度過了心情的低潮,同時也想起了你的瑪格麗特。

天啊,可憐的花,她還活著嗎?你戰戰兢兢地拉開窗簾,卻見她迎風招搖,花顏可掬。原來在過去的這段日子裡,你雖然忘了餵她喝水,老天卻沒忘了以雨露眷顧她呢!許多事物悄悄地在你的視線之外進行,而且悄悄地安排好了它們自己。

天生萬物,天養萬物,一切其實無須擔心。

《生活智慧》笑給天看∕ 吳念真

生平最喜歡、最愛看可也最怕看的電影,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之一的《單車失竊記》。說喜歡,好像也講不出什麼偉大的道理,就是有感覺、有共鳴、百看不厭;說怕看,則是因為每看必哭,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自制力不增反減,看了會哭的段落還一次多過一次。

電影的背景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戰敗國的義大利。失業的爸爸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貼海報的工作,不過必須自備腳踏車。媽媽當了棉被買了一部,沒想到開始工作不久,腳踏車就被偷了。爸爸帶著兒子到處找,沒找到。最後,爸爸決定也偷別人的。最後的結尾是:在兒子的注視下,爸爸失手被逮、被責打、被奚落、被侮辱。 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雰圍——貧窮,以及求生。 之所以有共鳴、有感覺,或許是電影裡的某些細節,根本就是自己生命記憶的重現。比如,進當鋪當棉被,卻發現當鋪裡的棉被堆積如山。比如,爸爸找不到車子,肚子也餓了,竟然帶兒子進餐館,把身上所有錢全部花光。哦,對了,媽媽在生活最絕望的當下,竟然跟人家借錢去相命,所求的只是相命師的一句話:未來會很好! 是這些細節的緣故吧?讓我年輕的時候覺得義大利真像臺灣,現在當然知道——只要是貧窮,都有同一個面貌,不管在哪裡。

不同的,或許只是面對貧窮的態度而已。 面對困境、抉擇、生存關鍵的「態度」可美、可醜;
可以堅定、可以柔軟;可以剛烈,卻也可以逆來順受。

記得以前看過另一部電影,紀錄片,南美洲的國家,農人窮到活不下去了,組織起來去打游擊。導演的角度放在這些農民身上,一個農民的領導者說:我帶引大家跟上帝祈禱,請祂賜給我們麵包,祂一直不給,所以,我只好帶大家去要!鏡頭一直留在那樣憨厚、純樸卻又堅定的黝黑臉上,留在握著土槍的那雙厚實、龜裂、指甲縫滿是泥土殘留的手掌上。 但,讓我無法忘懷的,卻是那些在農民臨行前一起磨麥子做麵包,好讓他們路上不要挨餓的婦人。她們臉上毫無表情,邊做麵包邊拉開衣服餵小孩吃奶,熱麵包出爐,還要趕走虎視眈眈的小孩,然後把麵包塞進先生的懷裡。 而電影的最後,我們看到去軍營把屍體領回來的,也是這些婦女。

電影沒拍,但我們絕對可以想像:未來把那些看著麵包出爐卻被驅趕開的小孩養大的,也還會是這些面無表情的婦人。其實,這樣例子到處都有。臺灣當然也有。只是當我們閱讀史料,心裡不捨那些在混亂恐怖時期犧牲生命的菁英的同時,我們經常忘記是誰把他們的孩子教養成人?是誰撐起那個殘缺的家庭?當然是一群婦人,只是我們通常不知道她們的名與姓。 遠的不說,說近的的吧。幾年前去南部拍電視節目,田裡女人在施肥,問她們說先生怎麼沒來? 她們說:「在忙啊!」忙什麼?我問。她們一本正經地回我說:「忙著在大樹腳譙政府!」

去年母親過世。她是一個記憶力超強,又善於講故事的人。經驗中,有一次才剛在樹下聽男人們說完村子裡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在二二八事件中如何在火車裡被抓,說他如何有學問待人、如何仗義等等;回到家裡,卻聽見媽媽在跟別人說那個男人的太太,說的卻是她如何用許多碎布縫成漂亮的被子,如何要小孩改吃當時比米便宜的麵粉食品,以及,如何拒絕校長要他們家小孩繼續升學的勸說,理由是:「書念多了,腦袋會跟她們父親一樣,黑白想。」 難怪自己有時會持平地自省:男女在面對同樣的困境時,態度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我簡單的歸納是:男性想到的似乎是如何打破困境,女性則想著如何帶引大家度過困境。 父親在礦業蕭條時期受傷住在醫院,午後醒來,望著窗外忽然悶叫一聲:「天無天理!」 而同一個時候,在礦場挑石頭打零工的母親卻說:「再艱苦也要笑給天看!」 這是家裡的例子。 最近正在寫一個舞台劇本,寫的是臺灣阿嬤生活的點滴,想以她生命過程中經歷的幾個男人面對時代、文化變遷以及困境當前的態度,來對照她那種看似軟弱但其實堅定,看似無為其實穿透一切,
看似無言其實令人感受深刻的動人形象。 在此同時卻讀到先覺出版社寄來的一本書稿《佐賀的超級阿嬤》。

閱讀過程的心情一如第一次看到《單車失竊記》,差異只是前者輕快明亮,後者凝重深沈;前者的主角是阿嬤,後者的主角是爸爸。 阿嬤以逆來順受、樂觀包容的方式面對貧窮,爸爸則選擇以無力的報復面對困境。 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戰敗國,面對同樣的貧窮與生存,卻有不同的態度,差異彷彿無關國籍,只在性別。 讓我們一起想像,一九四六年夏天的某一天,戰爭結束不久,在義大利一個父親牽著兒子的手滿街找腳踏車的同時,日本佐賀有一個阿嬤正在河邊撈起從上游市場流下來的菜葉,正開心地回家,她的腰間綁著一根繩子,拖著一塊磁鐵,一路走,一些鐵釘鐵片正往磁鐵集中。 傍晚,當義大利的爸爸不顧兒子的哀求,正在打開別人腳踏車的鎖匙時,
日本的阿嬤正從磁鐵上取下一堆歹銅廢鐵,笑顏逐開。 當義大利的小孩驚慌無奈地看著爸爸被眾人責打、嘲弄的時候,日本的孫子去看到阿嬤得意地跟他說:晚上有野菜雜炊可以吃,是河濱免費超商送來的!

閱讀最大的樂趣無非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相互交換印證。 讀完最大的感想是: 我母親說,再艱苦也要笑給天看。 佐賀的阿嬤卻更犀利,她是:再艱苦,也要讓老天笑出聲音來!

《生活智慧》培養正向情緒

培養正向情緒 【▉佩姬.馬克爾(Peggy McColl)】

為了實現命運,你必須能高度感受到某些正向的情緒。你可能以為自己沒有能力體驗特別的情緒,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證,你一定能做到。你心裡有許多情緒,只需要使用這些情緒即可,而且有許多方法可以做到這點。

透過藝術:每個人都會接觸不同的情緒,觀賞吸引人的電影、閱讀感動人心的書籍,或體驗到觸動內心的任何藝術形式,情緒都會波動劇烈。

與他人互動:周遭人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也會影響他們的情緒。自行車選手阿姆斯壯在面對可怕的癌症診斷結果時,他知道自己必須找一位相信他能夠痊癒的醫師。要打一場如此艱鉅的戰役,他認為必須借助醫師的信念和決心,還有自己的信念和決心。

和你相處的人會幫助你提振心情,也可能使你更難保持正向的態度,換句話說,要謹慎選擇你的同伴。耗費大半時間和那些總是看到人生消極面的人相處,可能不只在當下影響你──而是會從頭到尾影響你。你會開始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幹勁,而且還會出現「我是在欺騙自己」、「我絕對做不到」的想法。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在這樣的人身邊要努力平衡自己的情緒狀態,那麼你的快樂、創造力、決心和其他正向情緒就會減少,絕望和憂鬱的感覺則會加重。

同樣的,一旦身邊的人喜歡搬弄是非且為人刻薄,你也會發現自己比較容易有主觀判斷、自鳴得意,甚至殘酷的情緒。那會使你更刻薄,更缺乏同情心,而且這可能繼續影響你對周遭人的感覺和待人的方式。

另一方面,多花時間和那些確實幫助你具有正向思考的人在一起,會讓你的心境大不相同。我的一位客戶有位相當愛玩且有創意的朋友,她很重視定期和這位朋友一起共度「女孩外出之夜」。和這位朋友一起晚餐,開心嘗試新活動(例如卡拉OK),她連結了自己的歡樂及創意。

透過回憶和想像力:也可以透過回憶或想像力去感受想要的情緒。假設你正從事一份索然無味的工作,你想要改變,但不確定自己還能靠什麼賺錢;你明知感覺有靈感,會幫助你發現和探索各種可能性,卻一直陷在憂鬱裡。如果你能夠連結記憶中曾經體驗到的正向感覺,就能夠重新創造這種感覺。有沒有小時候有靈感想做、後來卻自認為很蠢或很傻的事情?閉上眼睛,過濾掉腦子裡這些年來壓抑你許多構想的存疑想法,我敢打賭你一定能夠想起自己靈光乍現之時。

(本文摘自方智出版《祕密沒說完的事──如何擁有好情緒》)

《生活智慧》覆滿藤蔓的屋頂

你希望擁有一片斜斜的屋頂,屋頂上爬滿了青綠的藤蔓,藤蔓裡結出纍纍絲瓜。夏日傍晚,天起涼風的時刻,你爬上靠牆的木梯,到屋頂上採收一顆被陽光烘熟的瓜。然後,你來到廚房, 煮一鍋美清淡的蛤蜊絲瓜湯。「多好啊!」你無限嚮往:「如果我擁有一片覆滿藤蔓的屋頂......」事實上,你已經擁有了----在想像裡。

無論現實多樣燥熱擾攘,只要能夠想像,你就可以維持內在的平靜清涼,這種自在的滋味,嗯,也許正如你一個人靜靜地喝一碗蛤蜊絲瓜湯。

《生活智慧》證嚴法師說一輩子的大事『好好說話』

廚房流理台上爬滿螞蟻,老婆正懊惱著剛才切完水果沒有擦洗乾淨時,
我笑著說:「誰叫我們家這麼甜蜜呢!」
一句話輕鬆消除老婆的眉間皺紋,還換來盛綻的笑容。
哎,說好話真好!

聽聽看,「誰叫你不擦乾淨!」跟「誰叫我們家這麼甜蜜!」差別多大呀。
前者像刀、像石頭、像拒絕的閉門羹,丟出來肯定有人懊悔;
後者像花、像和風、像接納的微笑,說出口必然滿室祥和、皆大歡喜。

說話,不只要表達出心中的意思,也要得到別人的理解,
若不能心平氣和,能被聽進去的話不多,衍生出的誤會敵對倒是不少。
若能相談甚歡,氣氛融洽,被接納的空間就大,得到的結果也較滿意。

我們都知道說話要「留口德」「不造口業」,但是「說好話」更重要,
它讓聽與說的人都處在和諧愉悅的情境中,
所形成的磁場能量是正面積極而且強大的,利人又利己,何樂而不為?

任何一句好話,都會是一根點燃熊熊火把的小小火柴,
而那燃著的火把,也許將照亮千古人心呢!我因此喜歡說好話,
也用心留意聽到的每一句好話,感恩其中的鼓勵,並積極學習說好話。

證嚴法師說:「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若是一顆豆腐心卻帶著 一張刀子口,
任誰都不敢多交談,想幫人反而會害人呢

《生活智慧》懂得孤獨,才懂得親密

什麼是親密的感覺?

多數人會把親密定義成生活美滿,你儂我儂,彼此分享心情。
我對親密的定義跟過去不太一樣,近年來西方人對親密感的研究,從生理上轉成心理上的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對自己能不能親密?
它無法清楚地定義,但有一個必備的條件,就是當心安於己上,有滿足之感。
這種滿足感是無法言傳的,就是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很安定、無恐無懼,跟別人相處也就會很平和、體會深刻。

我特別強調「深刻」這個部分,是因為當自己與他人有親密接觸時,如果心裡能夠自然卸下防衛,別人也會清楚地感受到,自然而然將他自己的武裝卸下。
能產生較深刻的接觸,這是因為你心裡的自足、肯定,於是在跟別人接觸時,
也不會有比較和分別,所以才能產生較為深刻的接觸。

當一個人沒有了親密的感覺,相對的就會覺得寂寞,尤其是在心無所緣、無所安放、不知所措的時候。
我們常常聽見小孩掛在嘴邊說:「好無聊哦!」
然而做父母的總覺得忙碌、時間不夠用,不解怎麼還會感到無聊呢?
其實他們不知道那是寂寞而不是無聊,接著可能就用手機找朋友聊天、打電動玩具、看電影、上網聊天等。
他們會很自然地找事來做,因為心必須要有所緣、有著力點,如果心沒有著力點就會慌。

不要逃避孤單寂寞

我曾讓學生做一個實驗,要他們試試看一天之中什麼事都不要做,看看會是怎麼樣的情況!
結果大概半天不到,他們就放棄了,因為覺得很無聊、無所事事。
在這時候,如果能夠誠實地面對內在,你將曉得什麼是寂寞的感覺。
此時,如果你面對寂寞,並開始往內在尋找,尋找如何處理寂寞?
尋找什麼才能真正滿足內心?你將會得到不一樣的體會。所以寂寞其實是一個機緣,讓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常常是攀緣其外的,常常是無法回到自己身上的。

這樣的寂寞狀態與親密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唯有經歷寂寞,面對它並接受它,如此一來,到自己擁有寂寞的時候,才會發現此刻不再寂寞,因為寂寞已經轉化成孤獨。孤獨對人而言是非常正面的,能夠單獨自己一個人,把心放在自己身上,沒有慌張恐懼,相對地就會有滿足感。

我曾經有一次經驗,在路上散步時,心裡就是無法安住。
一個人的心要安住,必須要安住在某處,當時我就想我的心要放在哪裡?
首先,我想將心放在家,但還是不安;放在學校,仍是沒有用;我再把心放在農禪寺大殿,但還是不行;最後,我把心放在我打坐最多、度過最愉快時光的地方──紐約象岡,卻依然不行。

我發現和跟我關係密切的地方,都不能讓我把心安住,心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時從路燈下走過的我,看見自己的影子與燈光重疊,我突然得到一個靈感,應該將心放在此時此刻。走著走著,我漸漸注意力放在走路的感覺,體驗當下的感覺,發現心真的安住下來了。

那次經驗給我很大的體悟,心是安住在每個當下,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一件事情上或是一個外在的環境裡。於是我回頭再看看以前的經驗和打坐的過程,慢慢發現人們對於孤獨這件事,有著很大的誤解。

孤獨讓人沒有防衛

孤立、孤獨跟親密有什麼關係?

孤獨跟親密其實是同一件事,孤獨能使自己與自己更親密,一個孤獨的人要學著跟別人更親密,在生命的深刻處,與人相遇,與人分享,當自己有能力跟自己親密,才有能力跟別人親密。
其實,愈能孤獨的人,愈能融入人群,一個帶著孤獨跟別人建立關係的人,那個「我」像大海一樣無邊際,一個人心裡自足沒有防衛,自然能輕鬆進入別人的世界,別人也可以自然的進入你的世界,不會停留在表面上的角色寒喧或是點頭之交。

我曾經陷在孤寂裡,甚至有厭離之感,但我運氣很好,女兒幫了我一個忙。
那段日子,她送了一張書籤給我,上面有幾句話,我經常帶在身上,看看上面的字,提醒自己。書籤上是這麼寫的:「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

女兒那時才上小學,這張書籤是她自己做的,平時個性很粗線條的她,居然做出這麼細膩的書籤給我。

從親密的需求,到認識真正的孤獨,之後自己能怡然自得,與別人接觸時能深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到別人也能深入我們的世界,這是一連串的學習歷程,也是修行必經的路。

《生活智慧》遺憾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隻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
然後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鯊魚每天不斷衝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
耐何這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面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有放一些鯽魚在池子裡,
所以鯊魚也沒缺少獵物,只是它仍想到對面去,想嘗試那美麗的滋味,

每天仍是不斷的衝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
但每次也總是弄的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一些日子,
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加上一塊更厚的玻璃,
後來,鯊魚不再衝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意,
好像他們只是牆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著每天固定會出現的鯽魚,
然後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兇狠霸氣,

但這一切只不過是假像罷了,實驗到了最後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
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游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
甚至於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麼也不願再過去,
實驗結束了,實驗人員譏笑它是海裡最懦弱的魚,可是失戀過的人都知道為什麼,它怕痛。

你曾經買了一件很喜歡的衣服卻捨不得穿,鄭重的供奉在衣櫃裡;
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它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過時了。所以,你就這樣跟它錯過了。

你也曾經買了一塊漂亮的蛋糕卻捨不得吃,鄭重的把它供奉在冰箱裡
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它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過期了。所以,你也這樣與它錯過了。

沒有在最喜歡的時候上身的衣服,沒有在最可口的時候品嚐的蛋糕,
就像沒有在最想做的時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遺憾。
 
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該趁早去做。
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願鄭重的供奉在心裡,卻未曾去實行,
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與它錯過,一如那件過時的衣服,一如那塊過期的蛋糕。
 
起初 我想進大學 想的要死
隨後 我巴不得大學趕快畢業
接著 我想結婚 想有小孩 想的要死
再來 我又巴望小孩快點長大 好讓我回去上班
之後 我每天想著退休 想的要死
現在 我真的快死了
忽然間 我突然明白了
我忘了真正去活

《生活智慧》輸贏

◎蔣勳  (20040426)

輸的死纏濫打,贏的輕浮囂張,對人性的學習,一無好處。

人的一生有許多比賽,比賽總有輸贏勝負。單純看比賽本身,差距太大的比賽,都不好看。小時後看過一次美國國家籃球隊來台灣比賽,比賽一開始就叫「友誼賽」,可以想像,強勢弱勢,差距太大,只好強調「友誼」。一場比賽下來,美國球員又高又大,球好像黏在手上,一踮腳,球就灌進籃框。台灣球員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別人腳邊繞來繞去,就是碰不到球。強勢的一邊大概也覺得打得太沒意思了,完全不把對手看在眼裡,便做起逗笑的花式動作,故意把球遞給對方,又輕輕一旋,讓對方撲空,一跤栽倒,全場大笑。

這樣的比賽雖然好笑,其實沒有意思,輸的一邊難堪,贏的一邊也讓人覺得欺人太甚。有意義的比賽,旁觀者不只在看輸贏,也在學習輸贏裡透露的生命品質吧。

好看的比賽當然要棋逢對手,世界級的運動會,輸贏常常在分秒毫釐之間,比賽者都全力以赴。比賽結束,輸者服氣,並不喪志;贏者也謹慎謙遜,不敢有一點驕狂。好的比賽裡,輸贏雙方,都是風範,旁觀者有所學習,人性有所提升,比賽也才使人敬重。

強凌弱,眾暴寡,不是比賽,應該叫做「欺負」。欺負他人,以為是贏,只是人性墮落,遲早要遭報應。

東方古代有重視輸贏教育的傳統,小時後拿著木劍玩具槍,亂砍亂射,地方武術師父就要喝斥:「打鬥也沒規矩!」就教導幾個孩子站好,學習拱手揖讓,學習蹲馬步,學習推手,學習過招,使小小兒童在玩耍中,知道輸贏勝負都是品格。輸贏間有了規矩,輸贏被規範成崇高的儀式,輸贏勝負轉化提升成為美學。無論博弈、下棋、擊鞠、拳術、劍道、相撲、競技,都是為了分出輸贏高下的競爭,在最激烈的廝殺的時候,引導衝突對立的雙方,不只看到自己要贏,對方也要贏,不只自己在困境中求活路,他方也在求活路。兩種衝突的力量,出現互動的關係,你死我活的拚鬥間,也有消長。輸贏間有了必然的的規則,有了可以通過的道路。所謂「道」,無非是在盡人事之外,還要領悟有天意,輸贏之外,天寬地闊,也就可以哈哈一笑。

青少年時喜愛看日本武士片,高手劍道,進退攻守,美如舞蹈。武士持劍而立,凝神肅穆,好像擊技到了高明處,並無敵人,只是端正自己,進退攻守,也就有了分寸規矩。民間流行的武俠小說,即使粗淺,寫到高手過招,也都像弈棋鼓琴,或像品茗書法,動靜進止,瀟灑雍容,氣定神閒,自有一種美的品格,絕不是血淋淋的廝殺。

比賽到了今日,常常你吐我一口痰,我咬你一口,你偷襲我一腳,我抓你一把頭髮,一個呼天,一個搶地,這樣的比賽,無論輸贏勝負,雙方都已失了風範。輸的死纏濫打,贏的輕浮囂張,對人性的學習,一無好處。一旁的群眾,如果不能省悟,還跟著鼓掌聒噪叫好,人性沉淪,莫甚於此。競賽失去了規矩,無論結局如何,並沒有贏家,從生命品質而言,只是全盤皆輸。

這幾年喜歡起了易經,不是把易經當書來讀,而是喜歡在輸贏的現象裡對讀易經卦象。易經似乎總是在暗示:輸中有贏,贏中有輸。吉凶禍福消長,除了當下立即的輸贏,還有更長更久、此刻不可知的因果,因此無論輸贏,都應當心懷慎重敬意。我懷念起小時後廟口武術師父的教導,知道再激烈的廝殺比賽,不能失了「人」的分寸,失了人的分寸,也就沒有比賽可言,只是野獸互咬,與文明無關。

《生活智慧》彎腰

和別人發生意見上的紛歧,甚造成言語上的衝突,所以你悶悶不樂,因為你覺得都是別人惡意。

別再耿耿於懷了,回家去擦地板吧。拎一塊抹布,彎下腰,雙膝著地,把你面前這張地板的每個角落來回擦拭乾淨。然後,重新省思自己在那場衝突所說過的每一句話。

現在,你發現自己其實也有不對的地方了,是不是? 你漸漸心平氣和了,是不是?

有時候你必須學習彎腰,因為這個動作可以讓你謙卑。勞動身體的同時,你也擦亮了自己的心緒。而且,你還擁有了一張光潔的地板呢!這是你的第二個收穫。

《生活智慧》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

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 文/劉墉 給女兒的一封信

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他們對你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問題。

今天晚上我們看了一捲哈里遜.福特早期的電影「Regurding Henry」。哈里遜在片子裡飾演一個紐約的名律師,他的思想細密、詞鋒銳利,能夠在陪審團前侃侃而談,把真實該輸的官司都打贏。 他不但在法庭上兇狠,連對十二歲的女兒都不放鬆。 他把孩子送進嚴格的住宿學校,挑剔孩子的一舉一動,連孩子打翻一杯果汁, 都要被他當做罪犯來審問,而且在訓完話之後,得意地說:「看,我贏了。」但是,片子裡哈里遜的運氣不好。

有一天晚上,他去買菸,遇上搶匪,被打了兩槍,一槍打在前額,造成他左邊癱瘓;另一槍更嚴重,因為打中腋下的大血管,造成大出血,腦缺氧。在醫院醒來,他什麼都不記得了。 不能說話、不能行動,甚至連妻女都不認識。他得一切從頭開始,學話、學步、學識字、學認人。他真是「重新作人」,連個性都改了,成為一個「新人」。當他重新能夠閱讀,看到自己以前的檔案時,他驚住了:「為什麼我以前把重要的證物藏起來,昧著良心,打贏官司?」 他居然偷偷把證據送給「苦主」,使苦主能夠平反。然後,他辭去了過去熱愛的律師工作。

看完電影,爹地問你「這電影裡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是那律師生病回家之後,女兒打翻了果汁,他不但不生氣,還說『那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接著開玩笑地把自己的杯子也推倒,」你說。「對,爸爸也覺得那最有意思。」「他好奇怪,生病之後全變了,」你又歪著頭說,「要是以前,他一定會把女兒罵死。」「是啊,」爸爸一笑,「所以有時候你覺得爸爸媽媽脾氣大,要想想,說不定那只是一時的情緒。所幸爹地和媽咪的脾氣多半的時候都很好,對不對。」

「對。」爹地和媽咪的情緒確實多半都很好,但是爸爸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情緒高潮與低潮的時候,那是無法避免的,可能像片中的哈里遜.福特,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脾氣不好,也可能因為身體太累而情緒不佳。記不記得上上禮拜,我們一家去花園買花,回程爸爸問媽媽要不要換哥哥開車,媽媽說不必了。然後爸爸對哥哥說:「你媽不舒服,換你開。」哥哥不信,問媽媽是不是不舒服,媽媽搖頭說沒有。可是當爸爸堅持,要媽媽在路邊停車,換你哥哥開之後,你媽媽終於承認她的頭好疼。記不記得哥哥當時好不高興地問媽媽原來為什麼不說?又很奇怪地問爸爸:「你怎麼知道媽媽不舒服?」「因為她在花園的脾氣有點急,」爸爸說,「所以我急著往回趕。」

還有,前幾天,鄭醫師請客,吃到最後一道魚,爸爸說魚太好了, 要你無論如何吃一點,然後給你夾的時候,媽媽阻止地說:「她吃飽了,就別勉強嘛!」爸爸那時候就知道媽媽一定胃痛,因為她的脾氣急了。果然,才回家,媽媽就抱著肚子,躺在床上。不但媽媽是這樣,爸爸也常有情緒不佳的時候。記得媽媽有一次跟你哥哥打電話,對他說:「你爸爸最近總提到你,他一對你放心不下,我就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你說:奇怪不奇怪?當爸爸操心哥哥的時候,你媽媽反而回頭來操心爸爸。問題是,她說得一點沒錯,爸爸確實在身體不好和情緒低潮的時候,特別會操心你哥哥。

爸爸說這些,是要你知道,每個人都有他背後的情緒,當你關心一個人的時候,不但不能對他失常的行為不高興,反而要幫他想:「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了,他是不是遭遇了什麼事?他今天對我這麼不好,是不是因為他考試考壞了?他今天這麼兇,是不是因為在家裡挨了罵?」當你這麼想的時候,你就非但不會怪他,還會去同情他、安慰他。這比你去怪罪他、責難他,使他雪上加霜,不是好太多了嗎?

孩子,人是很奇怪的動物。耳朵不好的人,常對你說話特別大聲;眼睛不好的人,常怪你的字寫得太小;堵車的人常脾氣急;饑餓的人常火氣大;健忘的老人常多疑;疲睏的小孩常愛哭。他們對你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問題。所以每當父母的脾氣急、公公的臉色壞、婆婆的聲音大、老師的情緒低、同學的禮貌差的時候,都想想爸爸今天對你說的。你一定就能像個小太陽,從那些烏雲的背後,露出你的笑臉了。

大家一定都有遇過身旁朋友情緒突然怪怪的時候……有時候我們都會一味苛責人家“幹嘛啊~~~~破壞好好的氣氛!”不過我們真的應該要反過來想想……誰願意使團體的氣氛變不好呢!?對吧!任誰都有情緒低潮的時候,適時給他人一點關懷……給予包容……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唄! *^_^* 大家都來當小太陽吧!

《生活智慧》曾經美麗

漫步林間,你看見一株藤蔓附著樹幹,柔軟與堅實相互交纏,你感動於這靜美的一幕。  

讓幸福與歸屬就此駐足吧。你想。

不知未來會有怎樣一番風雨摧折?也許藤將斷、樹會倒,也許天會荒,地將老。你又想。

那麼,請時光停格在此刻吧。停格即是永恆。

永恆裡若有這靜美的一刻,未來可能遭遇的種種劫難,便已得到了安慰與報償。

《生活智慧》單純

因為思慮過多,所以你常常把你的人生複雜化了。

明明是活在現在,你卻總是念念不忘著過去,又憂心忡忡著未來;堅持攜帶著過去、未來與現在同行,你的人生當然只有一片拖泥帶水。

而「單純」是一種恩寵狀態。單純地以皮膚感受天氣的變化,單純地以鼻腔品嘗雨後的青草香,單純地以眼睛統攝遠山近景如一幅畫。單純地活在當下。

而當下其實無所謂是非真假。
既然沒有是非,就不必思慮;沒有真假,就無須念念不忘
又憂心忡忡。無是非真假,不就像在做夢一樣了嗎?

是呀,就單純地把你的人生當成夢境去執行吧。

《生活智慧》冷短熱長

老師要學生證明「熱脹冷縮」。
一個學生舉證說:「暑假天氣熱而假期長,寒假天氣冷而假期短。」

這是行政院蔣經國院長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所講的一個故事,他希望教師能了解孩子,別認為提出這種答案的孩子就是頑皮的、不堪教誨的孩子。

「證明熱脹冷縮的原理」是屬於物理學範圍以內的事,這個學生忽然改用人事現象作答,雖不「真實」,卻有趣味。這不是科學的答案,這是文學的答案。

正如有人引用三國演義裏的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說周瑜的父親是周既,諸葛亮的父親是諸葛何。那不是史學的知識而是文學的趣味。

中國人眼中的「天河」,威爾斯人稱之為「銀街」,秘魯人稱之為「星塵」,而英文稱之「牛奶路」。它何嘗是河是街?何嘗有銀子和牛奶?但是我們能因此責罰誰呢?

孩子們富有想像力,又有遊戲的衝動,偶而在題外涉趣,可以使頭腦活潑,心胸開朗,也可以鍛鍊語言能力,增加機智。如果他有足夠的天分,這就是他發揮創造力的起點。

教師如果也有這樣的天分,可以善為誘導,使他能繼續發展;否則,出之以容忍的態度,不失為中策。

最壞的是斥罵責罰,那可能是在封閉一個內蘊豐富的心靈。

《生活智慧》滿了嗎

徒弟去見師傅:
「師傅!我已經學足了,可以出師了吧!」
「什麼是足了呢?」
「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那麼裝一大碗石子來吧!」
徒弟照做了。
「滿了嗎?」師傅問。
「滿了!」
師傅抓來一把砂,攙入碗裡,沒有溢。
「滿了嗎?」師傅又問。
「滿了!」
師傅抓起一把石灰,攙入碗裡,還沒有溢。
「滿了嗎?」師傅再問。
「滿了!」
師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沒有溢出來。
「滿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