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9 March 2009

《生活智慧》輸贏

◎蔣勳  (20040426)

輸的死纏濫打,贏的輕浮囂張,對人性的學習,一無好處。

人的一生有許多比賽,比賽總有輸贏勝負。單純看比賽本身,差距太大的比賽,都不好看。小時後看過一次美國國家籃球隊來台灣比賽,比賽一開始就叫「友誼賽」,可以想像,強勢弱勢,差距太大,只好強調「友誼」。一場比賽下來,美國球員又高又大,球好像黏在手上,一踮腳,球就灌進籃框。台灣球員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別人腳邊繞來繞去,就是碰不到球。強勢的一邊大概也覺得打得太沒意思了,完全不把對手看在眼裡,便做起逗笑的花式動作,故意把球遞給對方,又輕輕一旋,讓對方撲空,一跤栽倒,全場大笑。

這樣的比賽雖然好笑,其實沒有意思,輸的一邊難堪,贏的一邊也讓人覺得欺人太甚。有意義的比賽,旁觀者不只在看輸贏,也在學習輸贏裡透露的生命品質吧。

好看的比賽當然要棋逢對手,世界級的運動會,輸贏常常在分秒毫釐之間,比賽者都全力以赴。比賽結束,輸者服氣,並不喪志;贏者也謹慎謙遜,不敢有一點驕狂。好的比賽裡,輸贏雙方,都是風範,旁觀者有所學習,人性有所提升,比賽也才使人敬重。

強凌弱,眾暴寡,不是比賽,應該叫做「欺負」。欺負他人,以為是贏,只是人性墮落,遲早要遭報應。

東方古代有重視輸贏教育的傳統,小時後拿著木劍玩具槍,亂砍亂射,地方武術師父就要喝斥:「打鬥也沒規矩!」就教導幾個孩子站好,學習拱手揖讓,學習蹲馬步,學習推手,學習過招,使小小兒童在玩耍中,知道輸贏勝負都是品格。輸贏間有了規矩,輸贏被規範成崇高的儀式,輸贏勝負轉化提升成為美學。無論博弈、下棋、擊鞠、拳術、劍道、相撲、競技,都是為了分出輸贏高下的競爭,在最激烈的廝殺的時候,引導衝突對立的雙方,不只看到自己要贏,對方也要贏,不只自己在困境中求活路,他方也在求活路。兩種衝突的力量,出現互動的關係,你死我活的拚鬥間,也有消長。輸贏間有了必然的的規則,有了可以通過的道路。所謂「道」,無非是在盡人事之外,還要領悟有天意,輸贏之外,天寬地闊,也就可以哈哈一笑。

青少年時喜愛看日本武士片,高手劍道,進退攻守,美如舞蹈。武士持劍而立,凝神肅穆,好像擊技到了高明處,並無敵人,只是端正自己,進退攻守,也就有了分寸規矩。民間流行的武俠小說,即使粗淺,寫到高手過招,也都像弈棋鼓琴,或像品茗書法,動靜進止,瀟灑雍容,氣定神閒,自有一種美的品格,絕不是血淋淋的廝殺。

比賽到了今日,常常你吐我一口痰,我咬你一口,你偷襲我一腳,我抓你一把頭髮,一個呼天,一個搶地,這樣的比賽,無論輸贏勝負,雙方都已失了風範。輸的死纏濫打,贏的輕浮囂張,對人性的學習,一無好處。一旁的群眾,如果不能省悟,還跟著鼓掌聒噪叫好,人性沉淪,莫甚於此。競賽失去了規矩,無論結局如何,並沒有贏家,從生命品質而言,只是全盤皆輸。

這幾年喜歡起了易經,不是把易經當書來讀,而是喜歡在輸贏的現象裡對讀易經卦象。易經似乎總是在暗示:輸中有贏,贏中有輸。吉凶禍福消長,除了當下立即的輸贏,還有更長更久、此刻不可知的因果,因此無論輸贏,都應當心懷慎重敬意。我懷念起小時後廟口武術師父的教導,知道再激烈的廝殺比賽,不能失了「人」的分寸,失了人的分寸,也就沒有比賽可言,只是野獸互咬,與文明無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